查看原文
其他

刘晓庆挑战旦角与丑行 徐帆扮演白娘子 京剧不仅是“奇观”

张之薇 北青艺评 2019-06-18

戏曲就是座高大而坚固的城池,里面的人对她有多爱,外面的人对她就有多陌生。对于今天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戏曲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没什么联系,至于戏曲的艺术魅力他们不了解,更无意去了解。但是前日,一位从来不看京戏的年轻朋友突然说,他在看一档有关京剧传承的综艺节目《传承中国》,并且看罢还上网搜索了“王佩瑜”这个京剧人的名字,觉得她好生厉害。虽然,我从来没有怀疑过电视传媒在大众中的影响力,但是由一档电视综艺节目进而对一位京剧人产生兴趣,再到愿意去接触京剧这门艺术,这倒让我暗暗惊叹电视这个现代媒介的传播力、影响力、渗透力。而俊秀的京剧坤生王佩瑜俨然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膜拜的“瑜老板”。


在《传承中国》中,她作为“传承社”的瑜老板出场。这个身份又与她现实中的身份高度重合。女老生、余派第四代传人、“小冬皇”、京剧传承的积极推广者,瑜老板本人自带的信息量直指我们的国粹——京剧艺术。她在节目中的任务就是在全国寻找明星唱戏传播京剧。这个演艺明星必须要自带影响力,不仅在七天之内学习体验京剧的一个传统折子戏片段,还要利用自己在大众中的影响力为七天后的“公演”宣传。看得出,《传承中国》和近两年一些戏曲综艺节目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戏曲综艺节目如果是以竞技和展示为主,被看与被展示是本质,戏曲难免陷入“奇观”之境。《传承中国》则是通过学戏日常深入到京剧这一戏曲“奇观”内部去探求最平凡、最朴素的真相——即没有“奇观”,纵然有,也是靠持之以恒的苦练达成的。所以说,对我们的国粹京剧进行推广和传承是《传承中国》的一体两面。那么这个推广和传承是怎么达成的呢?就是依靠时下最流行的电视真人秀和传统京剧的结合。

在目前已经播出的四期中,节目组分别选择了瞿颖、刘晓庆、曹云金、李依晓、徐帆五位影视曲艺界明星进入班社。他们分别指向了不同年龄的受众群,他们中的多位都是或曾是自己的领域中叱咤风云的人物,自带粉丝不成问题,节目组推广京剧的诉求不言自明。每一期中,明星真学,名师真教,节目很自然地带出京剧的行当、剧目、程式、技艺、行头、流派等一系列京剧术语介绍。将真人秀与极具文化含量的京剧知识相结合,或许观众们初始是冲着明星秀去的,但是最后却可能被京剧老艺术家们,以及与京剧有关的一切实力圈粉。这其中不仅仅是因为京剧艺术的各种美,更令人动容的是节目组请来的那些满头白发为京剧奉献一辈子的京剧名家们。他们从小学戏,不离不弃,京剧已经熔铸于他们血液中,他们实际上就是“传承京剧”“传承中国”的缩影。从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那份执著与可爱,严谨与认真,厚重与沉淀,突然让我发现了最有魅力的星光恰恰不是那些自带粉丝的影视明星,而是这些对京剧事业始终怀有赤子之爱的艺术家们。从这点上,《传承中国》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其他综艺节目,它不仅没有深陷于社会上盲目追各种星、各国星的风潮中,而且水到渠成地展现了我们京剧人自己的骨与格,这不可谓不是对当下娱乐节目的矫正。


实际上,一档综艺类节目想做到原汁原味传承京剧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节目制作者对京剧传统的尊重和敬畏。他们没有像某些戏曲综艺节目,为了迎合年轻观众而用花里胡哨的服饰改造和不伦不类的电子编曲来篡改戏曲。他们尽力在“秀”的外壳下告诉每一名普通观众,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这门艺术究竟是怎样的。首先从“选戏”环节就设定底线,非老戏传统戏不得入内,努力给观众一个正宗的京剧,这样在第一道关卡就防止了对京剧“小白”的某些误导。

瞿颖从生旦净丑的行当演示中,选择了挑战旦行,并最终选定尚派名剧《昭君出塞》;刘晓庆从《白蛇传》《闹天宫》《搜孤救孤》《凤还巢》中,最终选定了《凤还巢》,一人挑战旦、丑两个行当;曹云金和李依晓则分别从传统戏人物入手,最终选择挑战《珠帘寨》里的老生李克用和小生大太保;有坐科经历的徐帆则从几个传统戏中选择了自己没学过的《白蛇传》进行挑战。“选戏”环节虽只有几分钟,但是信息量却不小,剧目的内容、历史渊源、各个行当的功法绝活、名角名派等介绍无不覆盖。


在“说戏”这一环节也力图展现京剧的日常。晨起练功、喊嗓子、跑圆场、拉山膀、下叉等等,这些戏曲演员最寻常的基本功训练被展示出来。所以,《传承中国》是为京剧“祛魅”,让普通人看到日常、看到真实,真正了解京剧演员的身体是怎么训练出来的。明星学戏虽然只给了短短七天,或更短的时间,但课程表上也是毫不含糊,就从晨起练功开始。而在京剧的教与学之间节目也谨守戏曲的传承方法——“口传心授”。什么是“口传心授”?它不是标准化,不是流水线,而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艺术传递。所有京剧人就是长年累月在师父带徒弟的过程中,把上一辈人身上的京剧记忆一点一滴传递到下一辈身上,它既是戏曲人口、身、心三位一体技艺的传递,实际上也蕴含了更为多元的个体情感。打一个时髦的比喻,戏曲的传承就好似一次全手工高端定制。这种传承方式注定了戏曲是一种活态的流动,也注定了戏曲传承中“人”和“心”是最不可替代的。

四集中最接近京剧日常说戏的是徐帆学戏的过程。八十岁高龄的梅派名家李玉芙,给徐帆讲解分析西湖边那个初到人间凡心荡漾的白蛇,初遇许仙时的心情,从嘴形到咬字,从调门到气口,从表情到眼神,从步法到手法,说到、点到。节目将老师教戏、明星学戏的过程通过剪辑变得更加紧凑跌宕,不仅是对京剧表演进行解析的过程,也是引领电视观众学习如何欣赏京剧的过程。于是,那个既没有水也没有船的舞台上,在演员们的行船步和身段配合下,生出了碧波荡漾,生出了扁舟一叶,生出了情愫和娇羞。对于观众本来不懂也自认为难懂的京剧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明白了门道,又怎不令人着迷呢?


正如曹云金在节目中说的大实话,“七天无法学习好国粹,但是只求七天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京剧”。我想这正是《传承中国》真正的用意所在。王佩瑜认为,现在的戏曲已经到了一个传承和传播同样重要的时代。我深以为然。

那么怎么传播?怎么推广?手段可以是多元的。但传播什么,推广什么,却需要严格把握,给予观众真正的精华和正确的观念是必要的。裴艳玲先生曾经说,“从传统里去淘,一翻里面就有好宝贝,肯定能救你一把,但凡淘到一点儿,就能让你光芒四射。”这句话放到推广戏曲这件事上也是没错的。

另外,关于戏曲正确观念的引导也很必要。《传承中国》中还通过影像记录下了这些京剧艺术家们的点滴言行,也绝对值得敬佩。尚派传人尚慧敏在教戏间歇曾说:“传播京剧知识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能丢失传统。”再比如,在节目中当有观众认为舞台上大红的桌围椅帔不够现代时,裴艳玲先生做了掷地有声的矫正,她恰恰认为这个舞台太现代了,京剧艺术是很严谨的,从桌椅帔到它的服装,都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任何手段所不能取代的,这些方面同样也是传承的一个重点。


实际上,在推广与传播上,戏曲正确观念的传递有的时候比其他更重要。就好像一个母亲在告诉自己未成年的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审美的规矩也就渐渐树立了起来。

文|  张之薇

本文刊载于20180403《北京青年报》B1版

 


往期精选

《水形物语》里的爱与性 每一处都深藏隐喻


张枣死了,但“那是死去的张枣子在使你不死”


藏在《步辇图》里的五个“为什么”您都看懂了吗?


这一次,金庸能够震撼英语世界吗?


站在“巡回派”面前的感觉,就是灵魂被抽打


他,他的祖父,他的夫人……这一家几乎能撑起颁布中国近代收藏史


今年的香港艺术节:够成熟才敢这么冒险


契诃夫真是一个天生的“形式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